《佛說延壽妙門陀羅尼經》

《佛說延壽妙門陀羅尼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詔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伽陀國成正覺地金剛座大靈塔處普光明殿大菩提道場。與大聲聞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其名曰尊者舍利子。尊者大目乾連。尊者大迦旃延。尊者大迦葉。尊者阿難。尊者羅睺羅。尊者護國。尊者離婆多。尊者周利盤陀伽。尊者憍梵波提。尊者跋羅墮舍。尊者迦留陀夷。尊者阿泥嚕馱。如是等尊者皆是大阿羅漢。復有無量無邊大菩薩眾。其名曰

  金剛幢菩薩摩訶薩。金剛藏菩薩摩訶薩。金剛手菩薩摩訶薩。金剛步菩薩摩訶薩。慈氏菩薩摩訶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皆是賢劫中大菩薩眾。爾時金剛手菩薩摩訶薩。於大眾中從座而起。詣世尊前合掌頂禮。而白言唯願如來應正等覺。當為利益安樂一切眾生故。宣說延壽妙門陀羅尼正法。此陀羅尼正法。乃與我及眾生。作光明照。復為救護。使彼一切惡魔伺求便者及諸惡等。所謂惡心者瞋怒心者。極惡心者罪業心者。苦惱心者不慈心者。乃至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摩睺羅伽。羅剎部多毘舍遮必隷多鳩盤荼人及非人。如是等諸惡心者皆不能侵。又復刀兵毒藥一切疾病亦不能為害。又復行住坐臥或語或默。於一切處救護安隱。願為我等宣說延壽妙門陀羅尼。何以故此陀羅尼有大威力。承此威力我於如來。常深尊重承事供養。及救護一切眾生。世尊我今為諸眾生作大利益。是故勸請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菩薩乘者。得此陀羅尼至心受持。是人當得如來覆護。或在戰陣闘諍疾病中夭。如是等難皆不能侵害。

  爾時世尊即受金剛手菩薩請已。讚言善哉善哉金剛手。甚善甚善金剛手。汝為利益一切眾生至誠勸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延壽妙門陀羅尼正法。金剛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為受持讀誦延壽妙門陀羅尼正法者。先須持誦如來灌頂陀羅尼。即說灌頂陀羅尼曰

  嚕酤沒酤(一)嚕割羅末尼(一)滿馱儞(三)末里左末儞(四)末虎末虎里哥(引)莎(引)賀(引五)

  爾時世尊宣說如來灌頂陀羅尼已。告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言。此如來灌頂陀羅尼。能令眾生身器清淨。然後持誦延壽妙門陀羅尼。得無障難功德成就。即說延壽妙門陀羅尼曰
  怛[寧*也](切身下同)他(引一)嚩日哩(二合)嚩日哩(二合)嚩日哩(二合二)嚩日囉(二合)達哩(三)嚩日囉(二合)嚩帝(四)嚩日囉(二合)嚩帝(五)嚩日囉(二合)嚩帝(六)作訖囉(二合)達哩(七)波哩提毘(八)儞毘哩(九)母哩割哩(十)虎虎哩(十一)傍誐哩(十二)毘毘(十三)哩哩始(十四)嚕嚕(十五)拶哩拶哩(十六)祖哩(十七)半拏哩(引)莎(引)賀(引十八)怛[寧*也](切身)他曼抳儞(十九)誐誐哩尼(二十)曼拏儞 (二十一)蘇鉢囉(二合)曼拏儞(二十二)曳(引)計(引)唧摩摩播波哥(引)哩尼夜(二合引)悉帝(二合)釤那(引)設儞鉢囉(二合)那舍儞莎(引)賀(引二十三)摩摩薩哩嚩(二合)播波鉢囉(二合)那(引)設儞(二十四)遏哥(引)羅沒哩(二合)怛踰(二合)鉢囉(二合)帝尸達儞(二十五)薩哩嚩(二合)設咄嚕(二合)儞嚩(引)囉尼(二十六)薩哩嚩(二合)訥莎鉢那(二合)鉢囉(二合)底尸達儞(二十七)怛[寧*也]他(引)曳(引)計(引)唧咄(半音)播(引)波哥(引)哩拏(二十八)悉帝(二合)釤那(引)設儞(二十九)尾那(引)設儞(三十)鉢囉(一合)拏(引)設儞(三十一)滿馱儞(三十二)親那儞(三十三)親那親那(三十四)尾哩(引)彌哩(三十五)喝怛儞(引三十六)嚩哩(引)嚩哩(引三十七)毘(引)禰毘禰(三十八)毘哩毘哩(三十九)頻禰頻禰(四十)阿波哩娑囉尼(引四十一)左囉左囉尼(引四十二)左囉哥(引)拏曳(引四十三)沒囉(二合)賀摩(二合)嚩(引)哩尼(四十四)印捺囉(三合)嚩帝(四十五)狄提(引)囉野尼(四十六)那謨(引)摩呬(引)說囉攞野儞(四十七)哩始畔惹(仁左切下同)儞(四十八)畔惹儞(四十九)哥(引)羅嚩(引)儞儞(五十)部(引)多嚩(引)儞儞 (五十一)薩爹嚩(引)儞儞(五十二)薩爹割替(引五十三)薩摩嚩帝(五十四)蘇摩鉢囉(二合)毘(引)莎(引)賀(引五十五)摩摩禰(引)哩伽(二合引)喻瑟哥(二合)跢(引)野(五十六)怛[寧*也]他(引五十七)訶囉訶囉呬(引)際(引)莎(引)賀(引五十八)摩摩設咄嚕(二合) 鉢囉(二合)底尸(引)達那跢(引)野(五十九)怛[寧*也]他(引六十)誐底多(六十一)鉢底多(六十二)阿曳那(六十三)阿哩昝(仁感切)鼻那(六十四)割哩(二合)割哩(二合)那儞(六十五)沒跢(引)拏儞 (六十六)摩(引)哩誐(二合引)毘嚕喝儞(六十七)虎沙嚩帝(六十八)補沙嚩帝(六十九)呬哩呬哩(七十)拽他阿屹儞(二合七十一)拽他阿波蘭唧(七十二)拽他阿婆野(七十三)拽他(引)紇哩(二合)那野(七十四)末謨(引)波哩訥瑟吒(二合七十五)薩哩嚩(二合)訥瑟吒(二合七十六)鉢囉(二合)底尸達那跢(引)野(七十七)

  爾時世尊說是延壽妙門陀羅尼已。告金剛手菩薩言。此延壽妙門陀羅尼。乃是過去諸佛正等正覺。為利益一切眾生故。常當受持為人宣說。是過去諸佛互相隨喜發誠實誓。我亦如是為欲利益一切眾生故。說此陀羅尼正法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即於眉間放一大人相光。普照十方一切佛剎。而彼佛剎皆同一光。光所照處諸佛世尊各離本土。須臾之頃悉來至此娑婆世界。雲集如來說法之處。是十方佛咸皆讚言。善哉善哉世尊釋迦牟尼佛。為利益一切眾生故。宣說延壽妙門陀羅尼正法。與諸眾生作於明照。使令歡喜俾得記念。亦能除滅一切魔冤。此陀羅尼如佛所說我亦受持

  復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至誠心常能受持此陀羅尼。於清旦時依法讀誦者。是人獲得二十種功德。若有愛藥如是功德者。當懃精進依法讀誦。如上功德決定獲得。云何名為二十種功德。一者當持諸佛。二者承事供養諸佛。三者所有一切罪業悉皆消滅。四者深解妙法。五者獲得長壽六者名稱普聞七者獲大富貴。八者獲大勢力。九者常得無病。十者具大精進。十一者諸天見重。十二者諸佛憐愛。十三者獲得善行。十四者獲得善利。十五者當作光明。十六者令得歡喜。十七者令得記念。十八者身具相好。十九者獲無所畏。二十者具足一切善根

  復次佛告金剛手菩薩。言此即一切如來正等正覺最上祕密法陀羅尼章句。是陀羅尼故我宣說。善除一切魔冤。一切諸佛咸皆受持

  爾時金剛手菩薩發至誠心。向佛合掌白言世尊。我今承佛神力。欲為一切眾生而作救護利益故。亦隨喜宣說延壽妙門陀羅尼章句。世尊若復有人至心受持。於清旦時依法讀誦。是人常得擁護。乃至諸魔伺求便者而不能侵。於一切處常得安樂。即說陀羅尼曰

  怛[寧*也]他(引一)始詰始詰(二)哩唧哩唧(三)左左左左(四)苾苾苾苾(五)婆婆婆婆(六)嚕嚕嚕嚕(七)囉囉囉囉(八)[口*爾][口*爾][口*爾][口*爾](九)惹(仁左切下同)惹惹惹(十)屹哩(二合)屹哩(二合)屹哩(二合)屹哩(二合十一)屹囉(二合)屹囉(二合)屹囉(二合)屹囉(二合十二)紇哩(二合)紇哩(二合)紇哩(二合)紇哩(二合十三)訶訶訶訶(十四)摩摩摩摩(十五)訶那訶那(十六)薩哩嚩(二合)鉢囉(二合)爹哩體(二合)崗(引十七)捺訶捺訶(十八)薩哩嚩(二合)設咄嚕(二合)嚩(十九)鉢左鉢左(二十)薩哩嚩(二合引)呬帶室拏(引)莎(引)賀(引二十一)

  爾時世尊讚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金剛手。此延壽妙門陀羅尼最上成就。當為利益安樂一切眾生故。我亦受持。若復有人以此延壽妙門陀羅尼正法。於清旦時依法讀誦及隨喜者。是人常得擁護增長壽命

  爾時會中有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向佛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亦承佛神力。隨喜宣說延壽妙門陀羅尼正法。若復有人於清旦時。依法讀誦受持者。我當於此善男子善女人。於一切處常當擁護令得安隱。即說陀羅尼曰

  怛[寧*也]他(引一)呬哩彌里唧里莎(引)賀(引二)沒囉(二合)賀摩(二合)莎哩(引)莎(引)賀(引三)沒囉(二合)賀摩(二合)鼻(引)莎(引)賀(引四)蘇婆儗(引)莎(引)賀(引五)補瑟波(二合)散悉多(二引)哩(引)莎(引)賀(引六)

  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陀羅尼者。所有一切惡魔及諸鬼神等伺求便者。使不得便。於一切處常當擁護。世尊我今為欲利益安樂諸眾生故。復說陀羅尼曰
  怛[寧*也]他(引一)唧哩嚩囉尼(二)[木*奈]摩蘭尼(引三)哩致致爾(四)慠哩巘馱(引)哩(五)薩哩(引)摩賀那挽多嚕尼(六)入嚩(二合引)囉(引)摩(引)里儞(七)作訖囉(二合) 嚩(引)計(引八)設嚩哩(引)莎(引)賀(引九)

  爾時會中有毘沙門天王持國天王增長天王廣目天王等。各各向佛頂禮而白佛言。世尊我等四王承佛神力。亦欲利益安樂諸善男子善女人等。隨喜宣說延壽妙門陀囉尼。此陀羅尼若復有人於清旦時。發至誠心依法讀誦。我等四王常當擁護。使無障礙令得安隱。即說陀羅尼曰
  怛[寧*也]他(一)補瑟閉(二合引)蘇補瑟閉(二合引二)度摩波哩賀(引)哩(引三)阿哩也(二合)鉢囉(二合)設悉帝(二合引四)扇(引)帝(引五)莽(引)誐羅也(二合)儞目訖帝(二合引)窣覩(二合)帝(引)窣覩(二合)帝(引)莎(引)賀(引六)

  爾時世尊即舒妙色右臂。摩大梵天王及護世四王頂。而作是言善哉善哉。汝大梵王及護世等。為欲利益安樂一切眾生故。及為護持佛法。善說如是陀羅尼微妙章句

  復次佛告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至誠心。常於清旦。依法讀誦。如是等延壽妙門陀羅尼。是人當得一切如來加持擁護。乃至一切天王龍王夜叉王阿脩羅王迦樓羅王乾闥婆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持明天王。乃至一切人非人等悉皆愛重。於一切處常當擁護獲得安隱

  佛說是經已。金剛手菩薩摩訶薩及諸聲聞。乃至大梵護世一切天人阿脩羅乾闥婆人非人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延壽妙門陀羅尼經》》由捉妖符咒大全

注册会员每天签到2个铜币,签到铜币可免费下载、可兑换VIP。如有侵权或者任何问题,请加微信18600754856联系
8848知识分享网 » 《佛說延壽妙門陀羅尼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