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探源》电子版 PDF 郝金龙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 《故城探源》 一书终于出版了。 可以说, 这是故城文化事业上的一件大事。这本书的岀版, 倾注了中国农大原助理研究员郝金龙先生近十年的心血和汗水。

2012年孟春。 故城县的裘皮裘革这一古老行业, 迎来了又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为了挖掘、 整理故城县裘皮裘革行业千年不衰的文化元素, 以指导这一行业更快更好地健康、 长远发展, 故城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一个专门文化机构一一故城县裘皮文化促进会, 专职来做这件事情。 促进会的任务很明确, 挖掘、 整理故城县的裘皮文化, 出版文化周刊《运河裘都》 。

这是一个在国内外唯一的裘皮文化研究机构。 独占鳌头是一个好的方面, 同时也就意味着, 一切都是空白, 一切得从头开始。 作为促进会主要人员的我们三位同志, 尽管在文字上都有一些长处, 但对于这一陌生领域, 还是一筹莫展。 只得从翻阅故城历史古籍、 走访一些裘皮裘革行业老前辈入手。 经过三个多月的研读和奔波, 感觉才得出初步结论: 故城县裘皮裘革行业千年不衰的密码, 在于故城区域历史上曾是水乡泽国。 曾是狐狸、 水貂、 耀等细毛动物的天堂所在。 这一结论是否正确先不说, 当年水乡的具体位置在哪里、 故城在什么时候、 为什么会成为水乡等等问题, 又把我们几位同志难住了。 迫于周刊出版的压力, 我们只得先刊登一些人物专访及国内、 外裘皮裘革市场行情信息等和文化无关紧要的内容。

2013年3月的一天。 一位热心的裘皮行业老前辈拿来一期2010年7月发行的《衡水日报》 周末版给我们看。 整个版面的《古武城考》 一文, 一下子吸引了我们的眼球。 在这洋洋洒洒的考证文章中, 涉及了水, 而这些关于水的文字, 又恰恰涉及了故城裘皮裘革行业发展最早最好的区域。 这一文章的作者, 正是郝金龙先生。就在那一天的下午, 经过几番询问, 我们冒昧地拨通了郝金龙先生的电话。我们有幸和郝金龙先生相识, 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我们才知道, 关于故城县的古地理和古水文; 郝先生从2006年就已经开始研究了。 我们所关注的问题, 先生都已在脑海里装着了。 也就是从那时起, 我们特约郝金龙先生做顾问, 带领我们一 起, 重走了他已经走过的路。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 几乎踏遍故城大地的东西南北, 寻觅秦砖汉瓦、 唐宋瓷片, 穿越时空, 开始逐步打开故城县裘皮裘革行业千年不衰的谜团。 同时, 也逐步了解了郝先生不平凡的人生阅历。

1953年5月, 郝金龙先生出生在故城县西半屯镇盐厂村。 先生刚刚读完完小, 就遇到了 “文革” 。 从此, 先生走上了自学之路。

1969年始, 自学完高中数理化全部课程, 并自学补齐初中全部课程。 1973年, 在县技校学习农业技术、 果树栽培技术的同时, 自学《植物学》 《动物学》 《有机化学》 ;

1974年任村技术员、 团支书时, 自学《无机化学》 《遗传学》 《作物制种学》 《微生物学》 ;

1976年, 被聘郑口中学任教时, 自学《生物进化论》 。 1978年, 参加高考并初选, 因“故城县高考舞弊案” 从牵累而没被录取。 随即被西半屯乡中学聘为高三物理教师。 其间, 先生又系统自学高等《物理学》 《高等数学》 。

1977年, 是注定记录先生生命史册的一年。 在这一年, 先生提出了改变人生的科学命题一一“杂草生物防治” 理论。

1980年, 因“杂草生物防治” 理论从县、 地(市) 、 省级的逐级询问而无人知晓, 终被中国农业学校的最高学府——中国农大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室,从陈延熙教授进修。 一年后, 留校搞科研, 先生从此步入人生的辉煌。

陈延熙, 中国近现代植物病理学家, 在果树病理学、 病原物生态学方面作岀过突出贡献。 他提出的“植物体自然生态系概念” 以及据此而创制的“增产菌” , 为中国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和应用依据。 他是中国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开拓者。郝先生常说, 自己如果称得上是“千里马” , 陈延熙教授则是他人生的“伯乐” , 此话一点不假。 在当时论资排辈的中国农大, 陈延熙教授慧眼识珠, 把一个没有正式学历的“乡下汉子” 从河北的农村一下子提到农大作为科研骨干, 内部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而郝先生也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以自己的学识和成果证明了自己。在中国农大的十年间, 在恩师陈延熙先生的导引下, 1981年郝先生负责进行全国小麦病害调查, 提出小麦土传病害的全国分区概念, 同时奠定了 “丝核菌” 的研究基础;

1982年, 选育出M21和M22甜菜增产菌、 M38和M43甘薯增产菌, 在全国大面积推
广;

1983——1984年, 选育出以毛壳菌为主的生物防治真菌, 用于防治棉花、 西瓜枯
萎病;

1985年, 完成8个菌株的固体培养的生长曲线和摇床生长曲线, 并很快形成生产
力, 先后在衡阳、 南京、 聊城、 密云、 大庆投入工业生产;

1987年将数理统计应用于菌种选育, 将概率数学用于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的细菌计数; 1989年12月, 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合著《增产菌》 ;

1988年和1990年申报两项“作物增产菌” 职务发明专利。
1990年8月实验成功浓缩颗粒菌剂, 解决了代谢产物的保留问题; 是年, 在北京海淀高
技术开发区创办“北农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 , 被聘为副所长、 助理研究员。

1991年 迁居山东威海任“威海生物材料公司” 研究室主任, 威海生物农药厂工程师。

2006年回家乡休养。 同年8月, 开始研究故城县古地理、 古水文。

我们真诚钦佩郝金龙先生的大家风范。 生活中不讲究吃饭穿衣的好坏,吃饱穿暖就行; 干事上不为名利所扰, 只要想做的事情, 一定求真求实; 学术研究上不惟书、不惟上, 只惟实。 我们钦佩先生敢于怀疑一切、 敢于承担一切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我们钦佩、 赞成先生对于故城现存古籍文字记载的唯物主义史观。

故城县, 从明嘉靖年间才开始有志书, 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记载的所有文字, 都受到金朝、 元朝南侵、 中原文字近300年断代的影响, 所记所述, 都是作者从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得来。 再者, 当时的修志者, 多为外地人执笔, 敷衍了事者不乏其人。 明嘉靖中兴后, 明朝开始走下坡路, 政治不稳, 经济萧条, 做好文化事业是不可能的事情。 再加上明末清初的朝代更迭, 古籍记载中代代抄袭者居多。

为此, 我们在同先生一块考察、 考证某一个人物和古迹时, 先生都要求必须具备三个元素: 书证、 物证、 实地考察。

先生一开始对故城古地理、 水文进行考察、 研究时, 就已经这样做了。 在我们相识之前, 先生和老伴在七年多的时间里经常骑着自行车、 电动车“穷游” , 足迹几乎踏遍了故城大地的各个角落。 很多时候, 先生去砖瓦厂的深坑查看土层, 老伴就紧紧盯着, 唯恐不慎或塌方发生危险。 这一举动, 为故城同仁所折服。

我们结识以后, 跟随先生考察了古代“高鸡泊” 的大体方位; 先后寻访了故城东北部高地, 从那里发现了窦建德老家的具体位置; 重新给东阳县定义了久远的依据;

寻访了故城县西北高地, 重新考察了董子下帷处的客观存在; 考察了故城南部高地,指出了隋永济渠的走向和湮灭的踪迹; 三下西半屯镇, 终于找到了崔氏文化起源地所在; 中国第一个状元孙伏伽的坟墓所在; 四访清凉江畔, 给故城古老文明的起源划出纪年; 等等。

自2013年起, 先生对考察所得一一整理著文, 并自豪地把家乡的名胜古迹称为“董子学” (董子教学处) 、 “宰相城” (东武城) 、 “英雄家” (窦建德的老家) 、 “状元墓” (孙伏伽墓) 。 把一个喊了上千年“历史悠久, 运河古城” 的空洞的口号式的故城县, 镶嵌上无比璀璨的不朽花朵。

在整理出版过程中, 先生遍查《水经注》 《水经注疏》 《元和郡县图志》 《续资治通鉴》 《太平寰宇记》 《读史方域纪要》 《禹贡锥指》 《中国历代地图集》 等相关古地理、 古水文书籍和故城及周边市县的史志资料, 有针对性地阅读《二十四史》 ,唯恐稍有疏漏, 贻误后人。 说先生是一位“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的人, 我们信服。仔细、 耐心阅读《故城探源》 , 你一定会发现, 好多文字是以前史料上所没有的, 好多文字是第一次提出的; 或者, 有的还和以前文献里的一些说法大相径庭。 但 我们相信, 对于故城这一区域, 不从水文化上说事儿, 那是不科学的, 也是不负责任的。 我们的祖先“择水而居” 是整个人类得以生存繁衍的唯一选择。 我们不能创造历史, 但我们有能力还原历史。 所以说, 《故城探源》 的出版, 是对故城历史上古地理、 古水文、 古城址的一次深刻、 认真地“探索与发现” 。

文章千古事, 妙手偶得之。 我们衷心祝愿郝先生“生命之树长绿” 。书中《故城移民探源》 《故城县屯村文化》 《武城河西街》 《谢公堤和一字河》《故城县文物古迹》 等几篇文字, 是对先生文章观点的一个佐证, 是在先生的指导下完成的, 定有不足之处, 真诚希望读者在阅读中提出好的意见或建议。 更期待着后来人对此书的更好完善和补充。
叶景涛
2016年孟春

注册会员每天签到2个铜币,签到铜币可免费下载、可兑换VIP。如有侵权或者任何问题,请加微信18600754856联系
8848知识分享网 » 《故城探源》电子版 PDF 郝金龙